2021年4月11日

美好福音的使者

霍健華先生 講

經文:羅馬書 10:14-21

  羅馬書第9章講到神的主權,因而改變了揀選以色列人得救的主意,第10章講到神的恩典和人的責任,可是以色列人的不信,令他們都在恩典中失落。保羅明白神最終的心意,並藉著以賽亞和約珥的聲音,指出另一個重要的信仰核心—就是神的救贖計劃,神將整個範圍擴展到外邦,羅10:13「只要人求告主名,就必得救」。猶太人和希臘人都沒有分別,因為大家同有一位主,能領受今生和來生豐盛的生命。但最基本問題是:必先要有人向世人傳福音!

一、先要有人傳福音
  14至15節是回應羅10:13中關於求告主名的人,就必得救。因此,這兩節用了4個「怎能」,其實是與「求告的人」有密切關係,次序是:要求告,先得相信;要相信,先得聽到;要聽到,先得有人傳;要有人傳,先得神差遣,有從神而來的話。15節是引自賽52:7,有「登山」的景象。猶太人都知道報好信息就像上耶路撒冷的山城一樣,上山的路途就是敬拜。而福音是新約時代教會的中心,徒5:42:「他們每天在聖殿裏,又在各人家裏,不斷教導人,傳揚耶穌是基督「的福音」。」問題不在於聽福音,最重要反而是有否這樣蒙召的人,不就是你和我嗎?

二、要有忠心的使者
  馬拉松賽跑源自一位將生命付上的報信兵,只可惜他只能將戰勝的好消息報告,而未能與同胞一起慶祝戰勝的喜悅。在舊約王下7:3-15,也發生了4個長大痳瘋的人報好信息:回到撒馬利亞城說亞蘭人已經不再圍城了。原本一群不潔的痳瘋病人,應不能作報信者,但是當有危難時,他們卻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那可憐和不信的軍長卻死了:先知以利沙曾對他預言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我們是否也因為不信而無法忠心呢?

三、只要傳揚、不問回報
  宣教士耶德遜(Adoniram Judson, 1788-1850),他對今天無人不識的國家—緬甸有所貢獻。他於1814年到了緬甸,用10年辛勞宣教,只有寥廖18名信徒。來緬甸20年後,緬文聖經終於出版。正是「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參約12:24)海倫.凱勒曾經說過:「只有一樣比瞎眼更差的,就是看得見但卻沒有願景。」同樣,用來形容我們今天生活的人,都似乎有非常貼切的描寫。只要首先我們肯每天讀經禱告,更加親近神,其次是裝備自己隨時可以講福音。最終神會令像猶太人一樣死守律法的都悔改得救。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