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

我的鄰舍—現代版

黎業文牧師 講

經文:路加福章第十章25至37節

在新約聖經的記載,耶穌用了不少於四十二個比喻來講道,祂的比喻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意義,我們亦須找出耶穌基督的教導和比喻在今天的意義。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找出這個比喻在今天的意義:

1.場景及客旅: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短短十多公里的路程中,要“落斜”超過3,600米,而且中間是曠野,到處都是峽谷,遍布山石,小山,洞穴,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同時更是山賊的樂園。難怪第五世紀的耶柔米(Jerome)稱這條路為“血路”,而耶穌基督亦指明這條是危險之路。故事中的主角可能急於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於是冒險獨自走路,結果便在途中遇上強盜,並給人打個半死,極需要別人緊急的救援。人生絕對不是一帆風順,我們也可能會遇上意外或危險,而有極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環觀今天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社會的壓迫,環境與疾病,宗教自由或轄制以及科學發展的禍害等問題,都意味著有些人正活在痛苦之中,極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現今所遇上的“強盜”就是這些,我們又是否看到別人的需要,作他們的好鄰舍呢?

2.祭司:祭司當時是有身分,生出來已有特權(屬亞倫後裔才可當祭司),地位崇高的人,也是當時的宗教及政治領袖。祭司對於主角的遭遇,選擇以“匆匆而過”為回應,我們猜測可能是他顧及著職務的需要,因為如果主角死了,祭司摸了死屍就會變成不潔淨七天(變相七天不能出任祭司的工作及職分)。祭司的回應,是將禮節儀文放在慈惠之上,也是把工作看得比在痛苦中的人更重要。今天我們中間有很多專業人士,官員或是地位高的人,我們都會很有個人原則;但往往不願意冒風險,對別人的痛苦或需要視而不顧,又或是在很多事上都寧願居於安逸,而不想作出任何改變。我們是否這些人的其中一份子呢?

3.利未人:利未是雅各的第三個兒子。利未支派因為在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事件上有功,因而被神揀選去事奉祂及專門作會幕和聖殿的事。縱使利未人在迦南地無分無業,要散居在各支派中,但耶和華就是他們的分及產業;耶和華並吩咐以色列人要供養他們,所以利未人就自動享有特權。這利未人看見主角的遭遇,只是看了一眼便離去,他的想法可能與那祭司相似,也有可能是顧慮到如果自己理會這事,會惹禍上身,招致麻煩。今天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有理想的教會生活及信仰便已足夠,而不須再去理會其他事,不須理會別人的需要,以免麻煩自己。我們又是不是上述這群人的其中一份子呢?

4. 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因為血緣與其他外族混雜的關係,被猶太人看為不潔及可藐視的一群。但耶穌對這群人的眼光截然不同。故事中的撒瑪利亞人可能是個工人或生意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但為人老實(至少店主肯相信他日後會到旅店替主角還清旅費),實事求是,願意幫助人,能活出真實的信仰,與主耶穌的救恩突破種族或其他的框框一樣,並且幫助人不望有任何回報,而且願意付出更多。今天的社會正需要這些主動幫助人而不望回報的人,而我們是否能成為這群人的一份子,在乎我們是否願意,以及在乎我們是否認識身邊的人的各種需要。

在講述比喻故事之後,主耶穌對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吧。”顯明主期望我們主動走向及關心別人及鄰舍的需要。我們是否能遵照耶穌基督的教導及榜樣照樣行出來呢?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