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4日

歷愛逢生

麥治平先生 講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1至8節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結尾以“最妙的道”引伸第十三章,可見第十三章所記的“愛篇”,是最高最妙的道。

一.失去愛,豐功偉業仍是空(1-3節)

愛是人生最基本的元素,當失去了它,人是會迷失的。人,縱然是才高八斗,有十足的信心,但唯獨有愛在其內,才能榮耀上帝。這幾節經文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樣樣都行,但只要你有一樣不行-沒有愛,你還是“算不得甚麼”。就像恐怖分子,他們“勇敢熱心”,願意犧牲生命,但沒有愛,就算不得甚麼。

1941年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負責策畫的總指揮官,達到事業的最高峰。到了日本戰敗,這總指揮官突然感到心靈空虛,適逢一名戰友告訴他,有個美國女孩常常到集中營看望日本士兵,這女孩的父母,正是被日本士兵殺死的。指揮官對這行為更感難以理解。後來,他收到一份單張,故事的主人翁是美國人雅各:

雅各被日本士兵俘虜,十分痛恨日本人,但在被俘虜期間,讀到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34節的經文:“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就明白到原來人不曉得;不是因為智商,而是被罪蒙蔽了眼睛。雅各內心大得釋放,明白日本人也是被罪蒙蔽。他願意起來服事日本人,戰後成為日本宣教士。

指揮官深受感動:原來自己所作的,也是不曉得。他就明白那名美國女孩所作的,是因為愛和饒恕。指揮官最後也成為了宣教士。

當愛臨到時,人就會很奇妙的看見“仇人”也需要愛。仰望耶穌基督,生命就得到主的愛。我們可以學習去愛那些令自己不開心的人,學習為他們禱告,當你這樣禱告時,就會有奇妙的經歷。

二.愛的真諦-聚焦於神,並以別人為先(4-7節)

這個愛的真諦,是跨越文化的典範,是從世俗的觀念分別出來:愛是持久性的(7節),不是三分鐘熱度;愛是“凡事”,是一致性的,不是選擇性的;愛是屬靈主導的(6節),不是慾望。最重要的,這愛是發自內心,從神而來,才能發出愛的真本色。

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但表達是有條件的,例如不能對所有人有婚姻的愛。表達愛,也需要有智慧表達得恰當。

愛是以別人為先。別人的苦難,會否成為你的承擔?會想到別人,以愛瞻W?

現今是貧富懸殊的M形時代,可能是我們發揮愛的時機,願我們珍惜這些機會,以愛服事人,以愛傳福音,以愛造就人。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