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牧者聯署:為基督信仰的聲明
154牧師、監督及長老(二)
153牧師、監督及長老(一)
152教會按立長老的數目
151長老之職責
150新約教會長老之資格(二)長老作群羊的榜樣
149新約教會長老之資格(一)
148合神心意的長執(四)長執對傳道人
147合神心意的長執(三)長執的榜樣
146合神心意的長執(二)長執的配搭
145合神心意的長執(一)長執的資格
144豈可奪取神的物
143新歲勉言
142歲末的省思
141制度與品德
140天國為何不太平
139和平獎與和平樹
138感恩的生活藝術
137英雄與巨怪
136在祂裏面生根建造
136本土神學的創始
135宗教改革的果子
134南丘北犢
133奉獻與委身
132被騙者未必無罪
131神的以利沙在哪裏呢?
130以利亞的心志
129不能不說與趁水打劫
128真誠與內幕
127破產與免債
126愛心援手
125和為貴
124只不過一會員
123歷史的戰爭
122急速發財之鑑
121其誰崩逝
120書同文的英見真知
119盧武鉉的失足
118表現耶穌
117聖經與文字事工
116上泉與下泉
115才跟財跟材的差別
114愛心的另一面
113虐奴不如為奴
112同情與慎言
111新法煉鋼
110赫柏特的十四行詩
109有債無權
108祂不能救自己
107竊鉤與竊國
106在神面前說話
105心與信息
104富足與無求
103儉以養廉
102點燃復興之火
101新始的反思
100盼望在哪裏?
99祝文宣邁向三百
98心裏的人
97信心的腳步
96改變的開始
95生命與使命
94才幹與肯幹
93思想敬虔的奧祕
92簡未必明
91韋伯斯特與語文改革
90彌爾頓四百年誕辰
89是否不可判斷
88有感於神舟
87商品與人品
86民主與無主
85金融危機怎麼辦?
84語文的重要
83柏格理:模楷長留山巒間
82神的天平
81道德是否還有價值
80只是你不可以
79巨人的覺醒
78其爭也君子
77時代先知靜默了
76人才與器皿
75奧林匹克運動會有感
74另一能源危機
73豈止匹夫有責
72自潔或自義
71風雨過後現長虹
70蒙福之國
69異族通婚的再思
68邪教與多妻邪風
67基要派的前景
66飯碗爭奪戰
65及早醒起
64從艾可思看黑人的歷程
63真或假的信仰
62才慧與品德
61美金為何失光
60文宣興邦與喪邦
59孤獨老人的悲哀
58近代靈恩運動綜析
57與眾不同
56環境誰保?
55美國選戰壁上觀
54宗教干政的問題
53離經焉得不叛道
52信神的問題
51校園無神的結果
50達爾文陰魂不散
49僕人的畫像
48何為大國?
47新年納福
46祝福:和平與繁榮
45烏克蘭急切需要你
44天人樂歌 懼怕甚麼?
9感恩節的反思
8神要我們咬文嚼字
7網上翼報有感
6世界第一家
5品質管制與品格培育
4狄考文與中國的哈佛大學(二)
3狄考文與中國的哈佛大學(一)
2油然起敬
1奧林匹克
 牧者薦讀 3

狄考文與中國的哈佛大學(一)

于中旻


  英國清教徒,為了尋求信仰自由,移民美洲。他們注重信仰的傳播,而且具有遠見,要為信仰植下根基。1620年,五月花 號航抵美國。 建立社區以後,首先即興築教堂,作為聚會的場所。每逢主日,各家庭相率同往教堂聚會,也是教育的地方。於是,家庭,教會,學校,合而成為堅固的“金三角"。1636年,哈佛牧師(Rev. John Harvard, 1607-1638)在新大陸建立第一所高等學府,學生一百二十名,屬教會管理。後來為了紀念其創辦人,命名“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發展成為著名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美國東北部海岸一帶,是早期英國移民首先登陸的地方,所以稱為新英格蘭地區。以後發展成為文物薈萃之區;早期的國外宣教士,多出自那裏。晚至十九世紀,美國全國的學校教師,還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來自新英格蘭地區。中國的山東省,與美國的新英格蘭相似,稱為鄒魯文物之邦,因為是孔孟的故鄉,二千多年來,在中華文化上佔重要地位。及至十九世紀,西方宣教士東來,山東半島成為西方文化的發昫地;特別是在兩個庚子之間的六十年 (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800-1900),可謂獨領風騷,曾是催動中國現代化的溫床。

傳福音與教育並重

  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登州(今山東蓬萊縣)等口岸為商埠,並准洋人入華傳教。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差派倪維思博士夫婦(John Livingston Nevius, D.D.,LLD. 1829-1893)來華。他們於1854年先赴寧波及杭州工作,後於1861年到登州。

  倪維思極有遠見卓識,是近代教會增長理論的創始者,也是“三自"(自立,自養,自傳)原則的先驅;後來發表其著名的“倪維思計畫"。他看到有一座殘破的觀音堂,因為佛教當時在山東式微,無人使用,他就買了下來,在那裏開始工作。他觀察到中國婦女受壓迫,多不識字,纏足持家,閑暇就求神迷信,情形十分可憐,應當是傳播福音的對象,也可以使他們受教育,並學習維生的技藝。1862年,所辦的女子學校開學,僅有兩名寄宿生,以後才逐漸增加。這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經是創舉。

  1863年,賓州的狄考文博士(Calvin Wilson Mateer,D.D.,LL.D., 1836-1908)夫婦,偕郭顯德博士(Hunter Corbett, D.D.,LL.D., 1835-1920)夫婦,由長老會差遣,同乘機帆船,自紐約至上海,轉往煙台,再抵達登州。初到的一年,潛心苦學中文並了解中國文化。
1864年,倪維思因夫人重病,返國就醫。狄考文夫婦剛好趕上接替他的工作,掌理登州教區。狄考文的同鄉郭顯德,去煙台定居工作;狄考文夫婦留在登州。還只有二十八歲的狄考文,正是青年有為。他初履風俗文化完全不同的中國,看到那老大古國的貧弱落後,正是因為教育不普及。在美國的經驗,是教會與教育並重;這也是自中世紀以來,在歐洲的作法:教育就是宗教教育,理當是教會的事業。現在,他心目中的負擔,更是科技教育:

  傳福音不止是救人的靈魂進入將來的天堂,也要救人的肉身脫出現在的地獄。於是,將已成立的女校,遷往督察院北,交由漢學教習于錫晉長老管理;狄考文夫婦則集中力量,在原觀音堂四合院的地址,創辦男校蒙養學堂:“蒙"是啟蒙,“養"是寄宿並教養,為將來的學院立下根基。是為1864年。

  當時風氣未開,創辦洋學堂的艱難,是我們現在很不容易想像得到的:如何有學生肯來就讀?克服華人文化上和觀念上的距離,自然是第一道難關。其次,讀甚麼?要編訂,翻譯課本,釐訂課程,制定規章。還要克服的,是宣教士和差會內部的歧見:有人認為辦學並非宣教要務,甚至認為會妨礙宣教;好像教育阻擋福音,無知是信仰之要素。這在今天自然不值一笑,在當時的人,會反因為果,不難接受異論。幸而師資不成問題:當時的長老會宣教士,多學識淵博,不僅能合格充任教師,而且勝任編寫課本,於是在中國譯員和學生協助之下,中國有了第一批現代教科書。在那時的中國,物理,化學,都沒有課本,橫行左起的書籍排列,還未見過;甚至數學的阿拉伯數字(實是印度數字),更沒有流行。這是說,連這些基本的東西,都得從頭一一開始教導。狄夫人邦就烈女士(Julia Brown Mateer), 除教授史地課程外,還為中國開闢了西方音樂的途徑。她編寫了樂理啟蒙,制訂了樂譜,音符,教導學生欣賞,演唱,以至創作歌曲,並收集民間曲調,配以新詞傳唱。

中國第一所大學

  在學校初創時期,不僅免收學費,還免費供應學生飲食,住宿,衣物,書籍,文具,以至回家路費等,以吸收貧苦學生就讀。即使這樣,學生往往因為早婚,未畢業而退學,甚至棄學“逃亡";現在聽來簡直是奇聞,當時卻不乏其例。也有的庸劣不堪造就,而勒令中途退學的。但狄考文與其同工教員,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辦學認真,艱苦卓絕;對學生則教導有方,親愛如同子弟,因而發展成高水準的中學。

  1875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與狄考文商談,協議將在登州的房產讓與長老會辦學,而長老會則將其在青州夥巷的的學校,讓予浸禮會。以後,1881年由懷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 1858-1926)開辦中學名為培真書院;繼由庫壽齡(Samuel Couling, 1859-1922)接任發展,改名為廣德書院。李提摩太熱愛中國,精通中文,向差會建議在中國每省設立一所基督教學院,不獲接納,後悒悒離開英浸禮會差會,專從事文化工作。

  長老會在登州校舍增廣,規模益具。 1882年,決定增設高等科,創立大學,定名為“文會館"(Tengchow College);取以文會友的意思,“館"字除館舍的意思外,還是College的音譯。經美北長老會批准,並籌維經費。是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那時,狄考文已差派畢業生在山東各地傳道興學,建立中小學六十餘所;郭顯德則在膠東各地,創設中小學四十餘所。所以文會館成立,學生來源已不再成為問題;許多鄰近州縣的學生,聞名前來求學,也有少數來自省外。

  文會館的成就,引起中外人士矚目。美北長老會予以重點支持;不僅增加物力的投入,也有人力支援,差派傑出學者來華。狄考文的四弟狄樂播(Robert M. Mateer, 1853-1921)夫婦在其兄感召動員之下,於1881年至登州,從狄考文學漢語,並汲取辦學經驗。狄樂播在1883年,去到濰縣,開辦格致院和文華館,完全採用文會館的教材和體制;並購地建校,成為以後廣文大學的基礎。赫士(Warson McMillen Hayes, 1857-1944),於1882年到登州,在文會館任教, 後且接任館主(校長)。柏爾根博士(Paul D. Bergen, D.D.)繼來,加他們的二位夫人,與郭顯德,梅理士(Charles Roger Mills, 1829-1895) 等人,教師陣容堅強。路思義(Henry Winters Luce, 1866-1941)較遲1897來到;其子魯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次年生於登州,以後創辦了Time(1923),Fortune(1930)和Life(1937),成為大新聞企業家。著名的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亦曾在文會館任教。 還有其他學者多人,或先或後,或久或暫的擔任教席。

  1890年以後,狄考文眾望所歸,受推選擔任官話和合譯本聖經委員會主席,主持中文譯經的劃時代工作,由赫士繼任校長。狄考文於1908年逝世時,僅見到新約全書及詩篇的出版。(後由富善博士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 任主席,繼續完成翻譯,並於1919年出版。)

  文會館的昔日規模,雖然不能與現今的大學相比,但其師資設備,都是第一流的,有文,理,工,化各科,儀器齊全。加上師生都是一時英秀,造就出不少人才。早在1882年,狄樂播在濰縣開辦文華館和樂道院,校舍廣大,狄考文就著眼於文會館遷併。那知到1900年時,義和團亂起,樂道院變成了一堆瓦礫!在那次震動世界的大變亂之中,由於山東巡撫袁世凱加意保護洋人,山東傳教士得免於傷亡。拳亂招致八國聯軍之役,結果,中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銀子。全美國教會聯合抗議,迫使政府不接受賠款,全部三千二百九十三萬九千零五十五兩,用於在華興辦教育;從其中撥歸濰縣樂道院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三兩;美國長老會復在本國募集三萬餘兩,用以復建;匹茨堡信徒共捐助二萬六千一百二十五美元;山東巡撫袁世凱,再予地方賠償四萬五千兩。加上狄考文歷年積蓄用於文會館的發展費,成為一筆可觀的資金。

  那時,青島已闢為商埠,膠濟鐵路亦已完成;濰縣位於膠濟鐵路中心,發展前景極為良好。於是,美北長老會的登州文會館,與英浸禮會在青州的廣德書院,協議遷併至濰縣,校名各取一字,合成為“廣文大學",其英文校名則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長為柏爾根博士。於樂道院原已廣大的校址,增購西北毗連土地一百六十餘畝,建成宏偉壯觀之校舍;醫院經過重建,也更為寬敞,設備齊全適用。大樓中央的鐘樓,高達百呎,禮堂可容六七百人,餐廳可以供四百餘人進餐,有完美之圖書館及奮

2004年9月12日

選自:金燈臺翼報www.ebaomonthly.com

[返回頁頂]